Fintech相關法規終於啟動,跨領域人才需求激增 自FinTech( 金融科技,Financial Technology )出現以來,在2015年間常上報紙版面,缺礙於台灣法規的限制,多半「雷聲大,雨點小」,無法像大陸支付寶那般,有個殺手級的應用,真正進入日常生活中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。但隨著觀光夜市裡,隨處可見給大陸客用微信支付、支付寶的機台;2016年底,金管會也核准了台新銀行開辦的All Pay國際支付業務,正式點燃行動支付的希望和戰火。 支付海外顧問蔡凱龍日前表示「台灣FinTech產業市場相較於中國雖小,競爭力相對低,卻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」FinTech的關鍵元素最重要的即是「用戶體驗」,恰好符合科技產業「用戶至上」的理念,故除了已經作得不錯的科技業之外,金融業最需要具有「技術」、「數據分析」的核心人才,如何能在大數據中找出有用Data,才會是FinTech未來發展的目標,而非僅停留在銀行2.0,僅是將銀行業務e化。 學校、法規皆因應未來趨勢改制 FinTech不僅是加速了跨產業的合作,不管是科技業、金融業,包含統計分析師等都是促成的關鍵;財金相關系所紛紛也跟上腳步,高雄第一科大就在2014年率先讓同學修習「程式設計」、「資料庫管理與應用」兩門課程;交通大學也將財金系所與資管系所合併,開創台灣大學院校之先河。 金融科技的難題,在法規上已在去年底一讀通過金融科技八法向前邁進一小步,未來不涉及大眾存款、不吸收大眾錢財的服務例如:支付平台、市場通路,以及像是數據分析的理財AI顧問也將得以發產。另一個課題便是人才的招募,如何結合人才發展及金融科技核心技術,是各個機構與對金融、科技、統計等相關專才長有興趣的學子,需要特別關注挑戰。 跨領域人才需求增,π 型人才好應對產業迅速轉換 一現象即是「跨界人才」的崛起,德明科技大學、惠與科技與三商電腦攜手合作,開設產學專班。大學生可在寒暑假至企業實習,或者在畢業時轉換跑道,無論是工轉商、商轉工,資工與金融都是熱門的研究所報考科系,擁有雙專才,成為π型人才才能因應產業迅速轉型變化。 財金學群領域多元,學子們不需要自我設限,部份學群著重於核對、精算,其他則重分析與大方向,非全部系所需之數學能力相等,想進商學...